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最大|听南信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李建林分享《云计算、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李建林(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教授)
12月21日,由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年江苏省企业上云大会暨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年会”在江苏省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为了更好地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强调产学研的深入合作。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李院长也从意义、方法、实战等方面做《云计算、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精彩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原文实录
▼▼▼▼▼
原文实录
从上午到现在大家听到的都是政府对企业上云的政策支持,企业对企业上云的平台、技术和方案的支持,我想企业想上云还缺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如果没有人光有技术我想再好的技术、再好的政策,最终也没有办法让我们的企业真正的上云,所以下面的时间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怎么样去为大家的企业成功上云,培养大家所需要的人才。今天我从四个方面展开一个分享,一个是目前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以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01
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我们学校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电子类的中专院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曾经也是非常非常辉煌的,我们南京很多的大的研究所的大咖们估计、可能都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从2002年开始我们升格之后,这一路走来应该也是说非常辉煌,首先是入选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其次是入选江苏省高水平建设院校,所以整体讲,我们在高职圈子还是属于第一方阵。
SHAPE \* MERGEFORMAT
目前我们整个学校现在是搬到仙林大学城,在校学生有一万多人,整个专业还是覆盖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大类为主,目前是八大专业群45个专业,有4个国家骨干重点建设的专业,2个央财支持的专业,2个江苏省品牌专业以及1个高职和本科联办的一个专业,目前是这么一个状态。
SHAPE \* MERGEFORMAT
我们学校一直秉承产教融合,我记得当时我们学校从中专升格到本科之后的第一任校长跟我们讲了一句话“高职院校如果不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话,死路一条”,因为我们的学校都是服务于企业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的出口必须服务企业的需求,这个也是我们目前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分院都有我们对口联办或者是深度融合的一些企业,我们计算机软件学院实际上与腾讯、阿里云、360等业界的龙头企业都有一个深度融合。其实我们在学校内部建了一个南京市级的一个大学科技院,这里有感兴趣的企业也可以去考察,也可以入驻我们大学科技园,这些都是我们人才培养做的一个基础投资。这是我们一个基础的条件,坦白的讲,我们学校整个办学实力在我们的高职这个层面还是非常雄厚的。
02
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人才培养上面做了一些探索,在这儿跟各位企业家分享一下。
我们目前开办的云计算技术专业定位,我们可能跟“985”、“211”的高校培养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最终培养的是具备云计算系统的管理运维、软件开发、服务推广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大家有了好的政策方案,有了大的平台之后,可能还真需要有我们这样的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把你的业务成功的把它迁移到云上去,成功地让它在云上能够运转起来。
大数据专业,我们国家的高职是从去年才开始有这样一个专业目录,当然作为我们一所信息类院校,也敏锐地感觉到可能下一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专业的学生的就业以及企业对大数据专业人才需求也会非常非常地旺盛,所以我们也及时开办了一个大数据专业。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具备大数据系统管理与运维、软件开发服务推广与信息化业务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最终的定位不是去做大数据的分析或大数据系统的设计研发。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业务,也就是前面很多企业家给大家提供的大的平台,我们的学生会去用,会去把你的业务在这个平台里面正常开展起来,这才是我们的一个定位。
SHAPE \* MERGEFORMAT
整个人才培养理念,我们是遵循目前悉尼协议的一个规范,也就是所有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价格取向,以成果为导向,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会操作这些业务领先的技术平台,能够把我们企业需求、企业需要的技能学好。第三个理念是持续改进,也就是说,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随着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的需求一直在改变,没有说哪个时候我们的这个教学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了,大家就用这个,我们一直在改变,这就是我们一个理念。
SHAPE \* MERGEFORMAT
我们学校里面目前合作模式就是UPD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模式今年也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那么主要的理念是我们学校与上游企业通过人员场地、技术业务和资金双方共同投入打造这样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然后利用这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下游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以及技术需求,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职业院校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服务能力。如果没有我们企业的支持,光有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没有办法完成这样一个技术服务,所以我们需要有上游企业群,比如说我们在云计算、大数据里面非常突出的阿里、腾讯,这些企业的参与实际上也帮助我们搭建起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在UPD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在去年与阿里云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的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目前也在申请国内第一家在高校里面对阿里云的ACP和ACA进行认证的全国的一个认证中心,其次我们与55所联办我们的云计算应用专业,在江苏省做一个区域云,私有云的云中心,这不光是为我们自己教学服务,也是服务整个江苏的所有的学校的区域云。其次我们与腾讯合作,成立了一个在全国也是第一批成立的一个腾讯云“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也是为我们江苏省的企业上云培养人才提供更好地服务平台。
SHAPE \* MERGEFORMAT
我们的混编师资团队,在这里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可能和本科院校的老师还真不一样,我们老师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做研发,不是为了发表SIC或者是高水平的论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我们是把企业最需要的技术教给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老师是时时刻刻要求下企业学习、锻炼,我们对我们的老师每三年你必须要有三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去实践,怎么去完成这个锻炼过程了?
所以我们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我们的师资团队,让企业的工程师和我们的老师共同参与到我们的这个技术服务平台里面,企业工程师要通过学校里面的讲师资格认证,我们的老师也要经过企业的专业技术认证,这样构成的专业团队,通来参与我们的教学实施、专业建设,为企业提供工程服务和技术培训。所以我们目前学校合作比较好的一个中兴通讯,与阿里组建的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与腾讯组建这样一个团队,我们老师都是经过认证的,他不仅可以给学生上课,也可以给学校员工进行培训,因为他有这样一个企业认证资质,所以这个是我们目前能够把学生培养好的最基本的一个保证,如果老师自己都不会,我想你教给学生的东西可能还是理论的东西。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个具体的一个案例——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南信·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当时这也是响应省工信厅“133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需求。也就是说企业要上云,首先要有技术,因为阿里的公有云,腾讯的、百度的、华为的都不错,那么多的企业要上云的话,对底层上云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就会非常非常大。单纯由企业去提供可能难度会比较大,所以当时我们第一时间跟阿里合作,一起来开展对学生、对企业人员的阿里云的一个ACA、ACP专业认证这样一个机构,我们当时叫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目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组建,也是全国第一所真正落地,而且已经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也取得相应成果的这样一个机构,我们有专业的场地,也是借助了企业的援助,它不仅是学校的一个教室。
SHAPE \* MERGEFORMAT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这个是我们整个一层楼,大概有800平方的一个培训场地。整个装修风格都是以阿里的企业文化为主,一个是橘色,一个是灰色,而且地板全部都是阿里的LOGO。这个是它房间里培训格局架构,便于分组培训,有小班20几个人,也有40几个人,也有50几个人,甚至还有10几个人这样一个培训室,这就是我们目前建设的一个成果。最终也是为了完成我们后续的培训,这是一个部分,主要完成是对社会的ACA、ACP培训,因为我们现在也在拿这样一个授权,我想可能很多企业已经拿到这个授权了,但是在高校里边,全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家高校拿到了阿里的认证授权,我们正在努力。
SHAPE \* MERGEFORMAT
引入阿里云就是为了给我们江苏省企业上云提供智力支持,提供能力支持。我们整个架构最终设想是组建培训中心,目前实际上这个培训认证中心已经正常运作,目前也培训了好几百人。第二个是我们认证中心,就是培训完了之后要完成企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所以要取得认证的资格。其次是研究院的建设,也就是对企业平台提供的技术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技术,我们来进行一个二次的研究开发。怎么样让我们大企业提供这个平台更符合我们当地企业需求,这就是我们大数据学院坚持的理念。
SHAPE \* MERGEFORMAT
第二个是我们与腾讯云组建的一个“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这个也是在上个月我们正是运作 ,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真正落地并把它正常运作起来的,也是借鉴我们的现代学徒制,大家都知道在制造业里面学徒制相对来讲比较好实施,学生可以到企业里面,企业也有能力接纳这个学生,而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类的,没有哪一家企业说我一下子接收50个人到我的企业来做学徒,我想在座的企业家也不太容易一下了接收五、六十个人或者七、八十个人到你的企业里面进行学徒制试点。
这个也是在上个月我们正是运作,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真正落地。把它正常运作起来也是借鉴我们现在学徒制,大家都知道在制造业里面学徒制相对来讲比较好实施,学生可以到企业里面,企业也有能力接纳这个,而对于我们这个信息类的,没有哪一家企业说我一下子接收50个人到我的企业来做学徒,我想在座的企业家也不太容易一下在接收五六十个人或者七八十个人到你的企业里面进行学徒。
所以我们做这个“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是想在学校里面打造一个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开发环境和开发项目的这样一个环境。目前建设的方式应该离不开:一个是资源的支持,你要想做这样一个基地,就像我们去工厂进行企业实践一样,你需要有资源,也要有课程资源;其次要有项目引进,因为做软件,做平台维护,你没有资源,没有项目,空对空。第三个是技术支持,我们提供了现场的工程师,工程师参与这个项目,我们老师都是获得了企业工程认证的老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运作。第四个是服务支持,也就是学生进入这样一个工作室之后,他跟正常上课是不一样的,你要让他能正常毕业,我们有一个正常的学分置换,通过做项目的方式来获得学分。通过我们工厂文化的建设提前让学生介入到我们以真实项目为主这样一种工作方式,让他以后更容易适应我们企业的一个需求。
SHAPE \* MERGEFORMAT
在整个运营机制里面我们主要是强调几个:
一个是学分置换,也就是学生要正常毕业他可以通过一个项目来置换几门课程,最终这个学生是通过做过四、五个项目来毕业,到你的企业来可能立马就能用的上,如果他的成绩很好但没做过项目,你可能还得花几个月时间去培训他,让他适应这种项目的一个运行方式。
第二个是我们的项目的互换,学生经过这些项目运作之后,他可能也会有一些创业的项目,一些大赛的项目或者其他一些项目产生。
其次就是技术研发,这个技术研发可能跟本科的技术研发不一样,是怎么样让我们平台提供的技术能真正服务到我们的企业,也就是中间让他更接地气一点。
还有是我们大赛储备,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历来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必争的,学校所有的评审,技能大赛的结果都是一个非常重的参考依据,所以我们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孵化我们的大赛。
最后就是我们一个创新、创业,这个是我们建腾讯云创新创业基地这样一个初衷。目前应该讲我们的学生进入这个基地之后他与正常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他的每一个项目,他的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工作情况都会记录他的学情分析系统,而这个系统是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对接的。当他能完成多少项目,能达到什么能力,企业能直接看到他的一个状态,也就是打通了学生和企业之间,能力需求之间一个障碍。
03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目前也就是我们经过这几年的一个发展,特别是这几年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跟国内最大的阿里云和腾讯云进行深度的合作,经过这几年发展,我们一个初步成效。
第一个是连续四年我们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技术运用赛项一等奖,我们最终获奖的学生基本上从赛场一出来立马就被企业订购了,而且很多学生基本上经过一年到二年的培养,成长之后,现在基本上年薪都在30万左右,所以作为一个高职学生,做技术,做大赛这个应该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出路。
第二个是我们参与国家资源库的一个云计算技术应用,资源库的建设,这个也是依托了我们这样一个大企业的平台,我们完成这样一个资源库的建设。
其次到目前为止近三年,我们整个参与做两个项目团队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有20多项,软件著作权有30多项,发表各类SCI、EI、中文核心论文有三十多篇,各类横向科研服务到账200多万元,这个也是我们服务社会,也就是高职院校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功能,社会服务能力。
其次像我们这种经过与阿里的合作,在全国应该开发了第一本对“公有云”运维进行教学的这样一个教材。云上运维实践教程就是以阿里云“飞天系统”作为一个蓝本做的这样一个培训教材。其次我们与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目前培训已经完成了六期,整个培训人员超过了500人,而且目前获得阿里云认证证书的学生和老师超过80人,我们曾经办了一届老师的ACP的培训班,当时的ACP的通过率是92.8%,应该打破了阿里的培训通过记录,也就阿里云在所有的社会培训,一般ACP通过率30%左右,我们的老师参加培训,第一个培训班是92.8%,我们的学生通过率基本上在30%左右,也就是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
但大家想一下,社会上参加培训的基本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真正在做这个行业的我们的大专生能达到这样一个通过率已经非常不容易,ACP是中级资格认证。这是一个培训的情况,包括我们一个认证的情况,我们这边也作为一个考点,其次是我们工匠工坊,目前已经启用,总共是1000平方,12个工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这样一个空间,这样一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作室,里面有我们的老师,也有企业的工程师,然后带着学生基本上是一个老师带三四个学生,所以这个运行的成本很高,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工坊里面出来的学生从来就不愁找工作,因为他都经过真实项目的历练,他有真实的一个成果,所以这也是我们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效。
04
下一步工作计划
最后一个是工作计划,根据我们刚才讲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最终的目的、出口是让学生能对接企业上云这样一个计划,让我们的学生真正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我们最终引入这些项目,通过我们这样一个五环双创体系,协同创新区域服务来把我们的学生推销出去,这就是我们最重要一个目的。
第二个是我们培训认证中心,这个我们也非常欢迎企业来跟我们合作,因为我们目前做的是一个阿里和腾讯的认证公司,我想这种企业上云还有可能是百度,华为或者是其他的云,也欢迎在座的有这些资源的企业,能跟我们合作,我们共同开展为江苏省的两化融合,为企业信息化服务能提供平台服务这样一些提供商,共同把认证服务做好,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信息系)
|